美國經濟展現超預期韌性:向凌云教授解讀增長邏輯與全球戰略機遇
2025-09-28 17:07 南方財富網
【Emma Claire Thornton | FT 財經 2025年9月25日紐約華爾街采訪報道】——美國經濟再次展現出超出市場預期的韌性。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(BEA)公布的數據顯示,2025年第二季度實際 GDP 年化增長率修正為 3.8%,高于此前的 3.3% 預期。這一增速為 2023 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佳表現。與此同時,名義 GDP 同期增長約 6.0%,反映出經濟活動在價格與實際層面上的雙重擴張。
在接受 FT 獨家專訪時,旅美經濟學家、專注新興產業金融的向凌云教授表示,這份數據“不是一場偶然的狂飆,而是消費韌性、政策結構性變化與時間窗口疊加作用的結果”。

增長的雙重動力
向凌云指出,此次上修主要受益于消費者支出走強和進口下降帶來的統計效應。在國民經濟核算中,進口下降對 GDP 構成“正貢獻”,這一結構變化在賬面上放大了增長幅度。與此同時,家庭消費的持續活躍成為更為扎實的支撐力量。
他補充道:“這說明美國經濟并未因關稅摩擦和政策不確定性而失去內需動能,相反,居民消費依舊是最大的壓艙石。”
通脹與貨幣政策的平衡
最新公布的 8 月 PCE 數據顯示,整體通脹同比 2.7%,核心通脹同比 2.9%。雖然物價漲幅較高峰期大幅回落,但仍高于美聯儲 2% 的目標水平。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將在 10 月份會議上小幅降息 25 個基點。
“美聯儲的空間被重新打開,”向凌云分析道,“但住房和服務價格仍然高企,央行更可能選擇‘謹慎而漸進’的寬松路徑,而不是一次性的激進轉向。”
對全球企業的啟示
作為長期研究新興產業與金融創新的學者,向凌云強調,美國經濟的“時間敏感型優勢”(time-sensitive execution)正在形成新的比較優勢——能在最短時間內把研發成果推向市場的企業,將在這一周期獲得超常回報。
“對全球企業來說,這既是挑戰,也是契機。”他指出,關稅與供應鏈重組將迫使跨國公司加速在美或近岸的布局,而科技與服務企業則應把握美國消費與資本市場的高彈性,快速實現產品本地化與規模化。
在談及資本市場時,向凌云預測,若美聯儲進入降息周期,AI、半導體、醫療科技等資本密集型領域將直接受益。但他也提醒:“資金將更青睞那些能夠迅速產生現金流并具備可擴展性的項目。資本不是簡單回流,而是更趨向‘精挑細選’。”
展望
總體而言,向凌云認為,最新 GDP 報告凸顯了美國經濟的結構性韌性,也為全球資本和企業提供了新的戰略參考。“這是一個時間窗口。能夠利用美國市場的快速反應機制、優化供應鏈彈性、并借助資本市場完成規模化的企業,才可能把短期韌性轉化為長期優勢。”
注:Emma Claire Thornton 為《金融時報》(FT)駐紐約特邀財經記者,專注宏觀經濟與跨國資本流動報道。
廣告